第(2/3)页 等候了一会儿,陈平先生已经到了…… 陈平进门清风掀起布衣袖拜,之间这位先生年龄和自己的父亲相差不多,头发高束,发间有缕缕银丝,中长胡须也加带着许多发白,暗色粗布衣服极为朴素。凸显着儒家的谦逊,不显山不露水。 群雄混战,儒者在流离失所中与自己的理想对话,思考“王道之始”,于是成就了千古至圣;兵者在流血漂橹中与自己的追求对话,思考“不战而屈人之兵”,止戈为武,于是成就了一代兵圣。因为有了自己心灵与心灵的对话, 百年前,正是有孔子这样的人,他踏遍列国土地,访尽华夏历史遗迹,将一份深沉的眷恋植于骨髓。他知道的不是路边风景的绮丽多姿,而是风沙淹没了的千年古国的丰华。 沿途不断的将儒者风范传送给各个弟子。这些经典才得以代代传承。 曾子曰:‘尸未设饰,故帷堂。小敛而彻帷。’ 仲梁子曰:‘夫妇乱,故帷堂。小敛而彻帷。’ 仲梁氏之儒和曾子之儒的区别,两家皆通礼,但曾氏是从礼本身的角度来解释礼,而仲梁氏是从人和人性的角度解释礼。 “礼云礼云,玉帛云乎哉?乐云乐云,钟鼓云乎哉?”(《阳货》)礼的背后站立的一定是人性的精神,这种精神在仲梁氏之儒这里算是得到了传承。 或轻或重,不取决于占地的面积,亦不取决于加之于这国土的重量,全在主体之选择。 儒者谓曰:“任重而道远。”人可以选择“重”,背负着责任的道义与正道,踽踽独行。也可以选择“轻”,做一缕如梦般的清风,游戏人间。 只是,自重者人必重之,自轻者人必轻之!世界仍疾苦,如何可轻。 陈平先生讲的主体很简单,正式仲良氏所推崇的儒礼。 课间,太子安静坐于席间,注意到陈相和屈原二人。 屈原见太子看着自己和陈相礼貌的打招呼。 陈相也有所察觉,便带着屈原主动和太子搭讪。 陈相:“太子殿下,这位是屈原,昨天来兰台任职的”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