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崔秀宁笑道:“就是因为要和元廷接壤,所以一定要驻军恒北。要不然,阿姆河的元军,一定会在北伐时攻打天竺之北,再进攻缅州,滇州,或者从吐蕃之南进攻益州。守住恒河之北,就能将阿姆河元军挡住。” 恒河之北的位置很重要,战略地位明显。占了那里,唐军以少数兵力,就能堵住阿姆河十几万元军精兵。 本来,李洛打算在缅州西北堵住元军,现在形势变了,那就干脆占了恒北,在恒北堵住元军,更有地理优势。 这是必然的。北伐一旦开打,阿姆河的元军不可能闲着。本来还指望萧焱兄妹牵制,可他们现在自顾不暇,无法牵制元军了。 那就只有唐军出手。 不灭两国,也是需要两国挡住南边的天竺联军。要是两国灭了,唐军就算占了恒河之北,也会被元军和天竺联军前后夹击。 朱世杰明白了,“如此说来,的确应该驻军恒北。” 退朝之后,崔秀宁就很有耐心的等,等两国使者就范,乖乖移交恒北给点大唐。 她没有等太久。 果然,仅仅到第二天,两人就求见崔秀宁,答应割让恒河之北九府六十二县。 没错,占领恒北近三年,恒北已经被两国按照中原制度,设为九府七州六十二县。 现在刚刚同化了一些,就要割让给李唐了。 两人痛苦的商量了整整一夜,却无奈的发现,答应唐国的要求,才是最明智的。 就算是国主,也只能选择答应。 他们甚至不敢回国禀报。因为这一来一回几个月,这么长时间,说不定唐军都出兵了。 既然赌不起,那就豁出来答应吧。起码,唐军能挡住西北的元军。不然,还有其他选择么? 谁知,崔秀宁听完之后,一句话差点让两人跳起来。 “光割让恒北还不成,将军们求战心切啊。两国必须只能称王,不能称国主。还有,大理国号必须去掉大字,只能称理国。”崔秀宁说道。 什么? 只能称王,不能称国主?还要将大理国改为理国? 两人只能告退,痛苦的商量半天之后,只好再次入宫觐见。 全部答应。 这么大的事,两人怎么敢答应? 因为两人不是白痴,还是知道孰轻孰重的。而且,他们本就是全权使臣。再说,也没有时间回国禀报了。 大不了,回国领罪就是。退一万步说,国主就算不答应,也可以反悔。 第三天,大唐,大理,萧梁三方,在光政殿签署了国书。 第一,大理国改国号为理国。大唐皇帝封理国为王爵之国,用七鼎祭祀,册封理国国君为理王,采用大唐洪武年号。 第二,大唐皇帝封梁国为王爵之王,用七鼎祭祀,册封梁国国君为梁王,采用大唐洪武年号。 第三,两国向大唐称臣,其君主即位,必须大唐皇帝册封。 第四,大唐承认,两国为诸夏之国。 第五,两国必须谨守华夏礼仪,典章制度,文字衣冠,不得入天竺之法。 第六,两国每年谴使入京,朝贡天子。 第七,两国每年纳贡黄金一千两,为祭祀华夏之祖的酎金。 第八,献恒河之北九府七州六十二县,以及所属人口给大唐,三月之内移交唐廷治下。 第八,两国为大唐之藩属诸侯,大唐因扶助之,因为君臣之国。 当国书盖上大唐的传国玉玺时,两人得知是传国玉玺,久久无言。 传国玉玺在手,还有什么好说的呢? 天意啊,天意。 至此,两国在法律上成为大唐诸侯属国。 PS:第二更到!晚安!蟹蟹大家支持! 第(3/3)页